本文转自:我国新闻网
(东西问)马可·穆勒:那些我国电影何故在西方大放异彩?
中新社太原1月18日电 题:那些我国电影何故在西方大放异彩?
——专访电影史学家、电影制片人马可·穆勒
中新社记者 胡健
1981年,时任威尼斯世界电影节亚洲电影参谋的意大利人马可·穆勒,将影片《田野》带到威尼斯,敞开了我国电影的世界之路。在掌舵佩萨罗、鹿特丹、洛迦诺、威尼斯、罗马等世界电影节的40年间,马可·穆勒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贾樟柯等我国导演面向世界舞台,被誉为“把我国电影面向世界的榜首人”。
这些我国电影缘何能够在西方荧幕大放异彩,享誉世界?作为侨居我国40余载的“我国通”,怎么看待中意两国的文明差异?我国票房年打破400亿元人民币的今日,怎么看待我国电影的开展?在平遥世界电影展举办期间,中新社“东西问”专栏就此对电影史学家、电影制片人、平遥世界电影展首席参谋马可·穆勒进行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是什么促进您40多年前不远万里来到我国肄业?
马可·穆勒:我16岁(1969年)就开端学中文,在意大利我国友爱协会办的夜校上学。跟着1970年意大利和我国建交,两国开端沟通留学生,我成为新我国建立后榜首批意大利留学生,在辽宁大学进修大众文学。那段时刻,我看了许多我国的样板戏电影和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拍照的电影,由此对我国电影发生浓厚兴趣。
1979年黑河市王肃电影院门前等候进场的人们。中新社发 邱齐龙 摄
1977年春节后,有一大批老电影登上荧幕,那时我发现,我国电影具有悠长前史,且十分多样化。大约一年时刻,我看了150多部我国电影。1977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南京的体育场看了谢晋导演的《赤色娘子军》,被他共同的电影风格所招引。两年后,我成为谢晋的“学徒”,也是从那时开端研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电影。我觉得我国电影需求更多海外观众,所以在1982年年头,我决定在欧洲(意大利都灵)做一次大规模的我国电影回顾展,其时放映了135部我国电影。
1998年,我国国家芭蕾舞剧团在香港扮演《赤色娘子军》,遭到媒体重视。中新社发 杨佐桓 摄
中新社记者:1980年,您把我国导演凌子的电影《田野》送到威尼斯世界电影节,成为“把我国电影面向世界的榜首人”。您觉得这些“走出去”的我国电影有哪些共性?
马可·穆勒:1977年我国康复高考,在1978年开学今后,北京电影学院呈现一批新人,他们对电影有许多新的主意。其时,我所看的电影都是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一同协作的。我看完田壮壮导演、陈凯歌编剧、张艺谋拍照的短片《咱们的旮旯》,就和他们说,“将来你们拍长片,我必定想办法带到威尼斯,带到欧洲。”
后来像张艺谋的《红高粱》,便是把那种十分浓郁的乡土文明带到欧洲。姜文和巩俐在电影中让国外观众看到了与此前我国艺人不一样的扮演风格,如同忽然打开了一扇了解我国的窗口。再比方陈凯歌的《黄土地》在香港世界电影节放映后,我将其送到洛迦诺世界电影节,榜首次在非华语区域放映,陈凯歌其时还没有护照。我上台介绍影片说,“这是我国新电影的一个重要启发点。”
2003年8月,我国电影第九届华表奖在北京揭晓,张艺谋导演的《英豪》获特别贡献奖与优异对外合拍片两项大奖。图为陈凯歌为张艺谋颁布特别贡献奖。中新社发 武仲林 摄
那时候,西方媒体开端发现,我国那些大众化的电影也有共同的风格,尽管我国和欧洲有很大的文明差异,但是这些导演并没有拍一种跨文明的电影,而是聚集我国的本乡文明,让更多国外观众开端挨近喜欢我国文明。
他们这批导演之所以能在世界电影节获得成功,其间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我国文学的蓬勃开展,有很多电影是依据文学著作改编的,而那些著作对我国今世社会知道深入。此外,我国和欧洲国家的沟通一向没有中止,文学家、艺术家、电影作业者会常常来欧洲沟通,我国今世文学开端被很多译成多国言语,我国文明逐步变成了西方日常文明中不行短少的一部分。
2014年5月,第67届戛纳世界电影节为参与特别展映的张艺谋新作《归来》举办首映式,导演张艺谋携主演巩俐、陈道明、张慧雯等走上红地毯。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摄
中新社记者:经过40多年的日子调查,您觉得中意文明之间有何差异?
马可·穆勒:其实我所做的作业便是让更多人知道到,咱们(意中两国)的差异并不是那么大。回头来看,我所做的作业分为两个阶段,榜首阶段是经过电影的方法去介绍我国,第二阶段便是让每一位海外一般观众在观看我国电影时,能用我国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电影开端渐渐被西方世界承受,不再是“来自东方的奥秘文明”。
中新社记者:2021年我国电影总票房已打破400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榜首,您怎么看待我国电影的开展态势?
马可·穆勒:最近两年开端有一种争辩,“我国电影是要继续坚持自己共同的文明风格,仍是向好莱坞学习拍照超级大片?”在这些争辩声中,咱们必定不能忘掉,我国电影是十分多元化的,我国的观众也是十分多元化的,单拿文青观众来说,我国就比意大利多出10倍乃至20倍。举个比如:在上海,我常去大光亮电影院看电影,那里最大的影厅能够包容1000多观众,常常人满为患,乃至买不到票,这说明观众对电影的需求仍然很旺盛,包含文艺电影,我觉得将来我国电影的未来肯定是朝着这种多样化的路途去开展。
2021年2月,山西太原民众在影院观看电影。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中新社记者:您作为很多世界电影节的主席,您怎么看待我国的电影节展在全球文明开展中的含义?
马可·穆勒:我觉得最重要的含义和效果便是发掘我国电影新人,特别是聚集全球新导演的平遥世界电影展,咱们一向在把新导演介绍给国内和国外的观众和媒体,正是由于他们的年青,以及对今世社会的调查,会给全球文明带来一些新的考虑。(完)
受访者简介:
马可·穆勒,电影史学家、电影制片人、平遥世界电影展首席参谋、上海大学电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上海电影学院特聘教授。